025-85283059
210003
南京某城市內河支流水環境問題淺析
時間:2018-01-25 關鍵詞:賽特環境,環境咨詢,環境調查,環保工程 瀏覽量:
北極星環保網訊:江南地區水系發達、河網密布,城市內河支流眾多,這些支流一般具有水體交換性能不高、水環境容量較小、緊鄰居民小區、水體易黑臭等特點。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對城市水環境的要求不斷提高,因此在改善城市水環境質量的系統工作中,對這類城市內河支流也應給予足夠重視。
一、A支流基本情況
A支流位于南京市主城區西北部,為某城市內河(以下簡稱B河)支流,是一條人工開挖形成的納污小型河道,河道寬6m,河道長650m,平均水深1.5m,東西走向,西側端斷頭,東側端匯入B河。A支流南北兩側緊鄰居民小區,河道斷面為矩形斷面,護岸為漿砌石塊,全線護岸完整,匯水范圍內主要包括河道護坡綠化區、周邊居民小區及其配套農貿市場和小三產片區。
對河道進行3d連續觀測(期間無降雨),A支流無明顯流向,處于準靜止狀態(流速小于0.01m/s)。同時,根據現場踏勘和資料了解,A支流除降雨外無其他水源補給,是典型的城市建成區雨源型河流,其匯水區范圍內主要為居民區,多為硬質化路面,河道底標高與周邊地面高程相比較低,河道有一定量的地下滲流補給。城市綜合徑流系數取0.7,根據雨量站多年降雨量資料分析,在10%的降雨保證率下,南京市江南地區的年降雨量約為1390mm,計算得年徑流量為0.01m3/s,與現場觀測河道水流平緩一致。
二、A支流水質現狀
從水體感官上看,A支流水色為灰褐色,現場觀測期間可聞到明顯嗅味,河道整體呈現明顯的黑臭特征。對A支流水質開展水質監測,監測指標為溶解氧、氨氮、透明度、總磷、高錳酸鹽指數及COD,監測頻率為每7天1次,根據監測結果,A支流水質指標COD,NH3-N及TP均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V類標準,超標率100%。
三、A支流污染源現狀及主要水環境問題識別
1.A支流污染源現狀
A支流是一條人工開挖的城市內河支流,其污染源特征與一般城鎮河道污染源相同,主要有點源、面源、內源污染。其中點源污染主要為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面源污染主要為城鎮地表徑流,內源污染則主要為河道底泥中污染物釋放所造成的污染。
(1)點源污染
A支流周邊不存在工業企業,其點源污染主要來自周邊小區配套三產(如小餐飲、浴室)污水及農貿市場地面沖洗水。另外周邊小區較為老舊,許多居民將洗衣機放置在陽臺,由于大部分陽臺未設置污水收集管,洗衣污水通過設置在陽臺的雨水管排出,之后匯入A支流,對A支流水質造成影響。
(2)面源污染
A支流人工開挖,地勢較低,其面源污染主要為匯水范圍內地面徑流。同時,A支流南北兩岸護坡尚存一定數量的私墾農田,農業作業中化肥、糞肥的使用隨著雨水徑流進入河道,也給A支流水質帶來較大影響。
(3)內源污染
A支流內源污染主要為底泥污染。河道中的各類物質通過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逐漸沉降至河道底質表層。積累在底泥表層的氮、磷、重金屬等物質,在一定的物理化學及環境條件下,從底泥中釋放出來而重新進入水中,形成二次污染。
2.主要水環境問題識別
(1)河道內源治理急需加強
A支流為人工開挖的小型納污河道,地勢較低,常年未進行清淤干凈,且由于水流流速遲緩,水體流動性差,造成現狀底泥淤積嚴重。黑臭河道的底泥中含有大量有機物、氮、磷等污染物,在溫度升高時,容易釋放出大量的氮磷物質。同時,底泥與上覆水保持著一種吸附和釋放的動態平衡,會產生“二次污染”,減緩和限制水體自然修復速度和修復效果。A支流為典型的雨源型河流,水體交換很少,水動力不足,導致河道內污染交換擴散慢并形成集聚效應,加劇了A支流的黑臭現象。從監測指標上看,由于歷史原因而形成的內源污染是造成A支流水體黑臭的主要原因。
(2)城鎮生活污水接管率有待提升
通過現場調查發現,A支流匯水區內仍有部分污水入河。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市政管網維護管理不到位,從現場調查情況看,河道部分地方仍存在滲流痕跡,說明雨污管網有破損、淤堵、泄漏等現象。一些雨水管內有垃圾,未及時清理,致使雨水管也容易排污水。(2)A支流中部綠化護坡帶上有一根DN400PVC波紋管,從北岸小區內通向河堤,間歇性有污水排出,未經任何處理直排河道。(3)沿河道一些餐飲污水、小三產污水及菜場的沖洗污水在管理不到位情況下會隨著地表徑流入河。(4)很多居民將洗衣機放置在陽臺,由于大部分陽臺未設置污水收集管,洗衣污水通過設置在陽臺的雨水管排出,之后匯入河道。
(3)補給水源水質無法穩定保障
排除B河主流倒灌的因素,A支流主要的補給來源是降雨帶來的地表徑流。雨水在地表徑流過程中會攜帶地面污染物、破損管道的沉積物。而A支流流量小,流速慢,缺乏必要的水系溝通,本身抗污染沖擊的能力較弱。
(4)水環境長效監管機制尚未建立
A支流匯水范圍原為城郊結合部,多為拆遷安置房,隨著經濟的發展,地鐵站點的延伸,區域人口增長較快,第三產業發展迅速,而相應的市政綜合配套服務尚未到位。從現場看來,河道沿線仍有部分垃圾無序堆放,在雨季尤其是暴雨時,垃圾滲濾液或垃圾本身就容易直接入河。
目前,A支流仍為非管養河道,由所在地街道負責相關監管工作。而從城市河道的管理實際上看,管理意識和水平從市、區、街道、社區呈逐級下降狀況。在水面保潔、岸坡保潔、執法監管、管養經費等方面,整個區域的基礎能力明顯不足,尚未建立針對該支流的長效監管機制。
四、A支流水質提升實施路徑及重點任務
1.A支流水質提升實施路徑
針對A支流主要水環境問題,其水質提升實施路徑如下:底泥清淤一引水補源一生態系統重建一強化管理一初期雨水調蓄。
以上路線按先后順序進行,近期以底泥清淤、引水補源為主以期盡快消除A支流黑臭狀態,同時通過強化生態措施,改善A支流水質;中期進行生態系統的重建、建立河道長效管理機制,確保A支流水質穩定達到V類水質標準;遠期結合海綿城市建設,通過初期雨水調蓄工程進一步消減地表徑流對A支流造成的影響,持續改善水質。
2.A支流水質提升重點任務
(1)內源污染物治理
對A支流進行生態清淤,消除河道內源污染。生態清淤能有效降低河道內源污染負荷,增強水體復氧能力和自凈能力。清淤工程結束后使A支流基本達到“四清”標準,即河底淤泥出清、河面水生植物和漂浮物撈清、河中障礙物除清、河坡雜物鏟清。生態清淤工程完成后,對A支流進行生態補水,確保生態補水來水水質不低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V類水水質標準。
(2)強化生態治理
通過生態清淤、生態補水后,A支流水質基本可以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V類水水質標準。但由于A支流為城市斷頭河道,上游無穩定來水補充,水體流動性差,交換能力不足,遠期水質穩定保持V類水水質標準存在一定壓力。因此需要采用強化生態治理措施(如水生植物栽種、掛設生物繩填料、河道曝氣充氧等),以恢復和建立河道自身生態系統。
(3)生態活水工程
由于A支流流動性較差,加之周邊沒有合適的補水水源,容易造成河道水質在枯水期難以達標。因此,有必要利用城市景觀用水作為水源不定期的對其進行補水,以達到生態活水的效果。后期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考慮將城市景觀用水進行簡單凈化處理后再使用,加強水體自凈能力。
(4)提高污水有效接管率
盡管A支流匯水范圍內雨污分流已經完成,集中的生活污水已引入市政管網送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但從現場調查來看,河道沿線仍存在一些滲流點。滲流中除了地下水補給,也存在未有效納入市政管網的部分污水。因此,仍然需要加大對管網建設及維護的投入,切實提高污水有效接管率。
(5)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
由于A支流河道較小,目前未納入市政管養名單,日常監管上存在管理空檔。建議將其納入市政管養計劃,明確管理主體和責任,落實管理經費。河道水環境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容易出現抓一陣好一陣,不斷反復的狀況。因此,在明確了管理主體和責任后,必須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從制度是否健全、措施是否到位、責任是否明確、成果是否鞏固、機制是否強化等5個方面不斷推進相關工作。
(6)初期雨水收集處置(遠期建議)
A支流屬于典型城市雨源河流,雨水是河道主要補水來源,隨著城市大氣污染及地面污染的嚴重,雨水徑流污染愈加嚴重,尤其是污染物較多的初期雨水。雖然匯水范圍內已完成雨污分流工程,但是對于初期雨水未進行截流處理,多與中后期雨水一樣排入水體。建議在A支流整治任務中,應因地制宜,根據匯水區域范圍內現狀綠地情況,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通過增加綠道透水面積、增設調蓄池等措施,達到“吸水、蓄水、凈水、用水、排水”的目標,消減地表徑流污染。
原標題:南京某城市內河支流水環境問題淺析
上一篇:南京江北新區公布首批8家 ...
下一篇:掃雪城管汗珠滴落照走紅背...